◇2021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西藏考察时指出,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战略定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西藏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为引领,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推动生态科研取得突破性进展,持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充分释放美丽西藏建设生态红利。
◇2023年底,西藏全区7市(地)空气环境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99%以上,沙尘天气大幅减少;主要江河湖泊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标准,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安全稳定,西藏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西藏建立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将超过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0%以上。
◇我国正在推进“三极环境与气候变化”国际大科学计划,聚焦人类共同命运,构建三极科学研究共同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国家公园的建设,有效维护重点野生动物核心分布区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我们的工作,就是利用种子或植物活体开展实验,最终返回原生地栽培,保护好生物多样性。”
◇“桃花节”自2002年起举办至今,名气越来越大,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如今,嘎拉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
◇目前,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碳汇总量为每年1.62亿吨,占全国生态系统碳汇的8%至16%,今后这一比例还将增加。
这里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空气质量与北极地区相当,土壤环境总体处于自然本底状态。
这里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中国最高的树在这里茁壮生长,藏羚羊、黑颈鹤、雪豹、孟加拉虎等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
这里也是生态脆弱区、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生态环境一旦破坏,修复难度非常大。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之称,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2021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西藏考察时指出,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战略定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特殊的生态,得到特殊的关注和保护。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2023年4月,习近平主席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
“我们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站在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高度,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努力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更高水平的保护,努力做到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说。
从颁布实施《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到成立西藏自治区党委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再到完善执法流程等一系列机制,西藏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为引领,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推动生态科研取得突破性进展,持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充分释放美丽西藏建设生态红利。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地球第三极”的山水间,各族干部群众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西藏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具有特殊的生态地位和价值,在我国以至全球生态安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自然环境看,西藏自然生态先天敏感而脆弱,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暖湿化迹象明显,生态安全隐患和自然灾害风险随之不断增加。
“西藏深刻认识青藏高原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为抓手,努力构筑生态系统功能稳定、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生态安全风险可控、人民群众认可满意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新格局。”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李桑说。
保护敏感脆弱生态环境,把牢底线红线。西藏划定并严守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国土空间和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近年来,西藏颁布施行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修订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把牢生态底线红线提供强大法治支撑。
保护脆弱敏感生态环境,实行特殊机制。西藏建立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将超过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0%以上。
目前,西藏建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总面积41.22万平方公里,林地、草地、湿地、水域等生态功能较强的地类增加到108.11万平方公里;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加强长江源区、澜沧江源区等中国江河源头的保护与修复;羌塘、珠穆朗玛峰、冈仁波齐、高黎贡山、雅鲁藏布大峡谷等典型区域纳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推动西藏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
保护脆弱敏感生态环境,推进重大工程。南山公园位于拉萨河南岸,是俯瞰拉萨城区的绝佳观景点。“近十年,我多次到拉萨旅游,每次来感受都不一样。之前南北山光秃秃的,朋友说这是因为西藏高寒缺氧种不出树。现在来南山,看到栈道两旁都是树,变化真大!”来自广州的游客黄先生说。
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西藏实施绿化工程,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事情。2021年,西藏规模最大的营造林建设工程——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正式启动。到2030年,工程将完成营造林206.7万亩;建设完成后年均可新增储水约4980万吨,年均固碳量22.91万吨,年生态价值14.85亿元。
“两江四河”造林绿化工程、退化湿地保护修复、天然林保护、草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防沙治沙、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西藏陆续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项目,累计已投入127亿元。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一系列举措,为雪域高原带来水清、草绿、天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