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技术分享网 > 游戏 > 新闻 >

瞭望·第一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导读: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一体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题中应有之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一体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大历史观,深刻洞悉中国历史发展大趋势,从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高度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理论体系和时代精华。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

  文|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2022年7月30日摄)李贺摄 / 本刊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2022年7月30日摄)李贺摄 / 本刊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激发起蓬勃生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一体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为我们坚持“两个结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必然要求。

  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深厚底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近代以后,一些人试图在中国照搬西方法治模式,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只有将国力的强大转化为文明上的兴盛,坚定走自己的路,成为新文明的主体,一个民族才能最终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让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成为现代的,就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法系融入与时俱进的中华法治文明。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发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今天所具有的伟大智慧,也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积累的伟大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我们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吸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长期性的制度保障,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法治保障和文化支撑。

  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大历史观,深刻洞悉中国历史发展大趋势,从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高度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理论体系和时代精华。这些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智慧,同时也赋予了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

  ——“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出礼入刑、隆礼重法”,指在治理国家时应当将礼仪和法律结合起来,既注重礼仪教化,又重视法律制度。荀子提出“治之经,礼与刑”,正是强调了治理国家的两种基本规范类型。“出礼入刑”并不是机械地要求礼和法在适用上完全对应,而是强调礼和法是有差异的统一。“隆礼重法”最早是荀子在综合孔孟礼乐思想和法家法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强调礼的功能在于积极规范、法的作用在于消极刑禁,将礼和法统一起来。这一思想对我国秦汉以后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021年,我们隆重举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庆祝活动盛大庄严、气势恢宏,礼序乾坤、乐和天地,充分体现了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办出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风采,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近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有关法律制定修改过程中,更加重视在立法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制定出台了爱国主义教育法、英雄烈士保护法、反食品浪费法等多部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法律。这些法治实践都传承和彰显了“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理念和策略。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指只有以百姓为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尚书·五子之歌》根据夏王失德失民亡国的教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从西周统治者关于“敬天保民”思想的提出,到孔孟关于“德治”“仁政”理论的形成,汉唐明清政治家、思想家都注重民心所向。

  人民立场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民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传承和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