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技术分享网 > 科技 > 互联网 >

安永黄寅:扩大粤港澳大湾区开放,需关注三个问题

导读:

(原标题:安永黄寅:扩大粤港澳大湾区开放,需关注三个问题)

(原标题:安永黄寅:扩大粤港澳大湾区开放,需关注三个问题)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发生了哪些变化,大湾区又如何走向提质升级之路?8月16日,安永华南区主管合伙人黄寅在第四届聚能大湾区论坛上表示,湾区的“9+2”十一城在经济发展、民生建设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实质的飞跃,市场互联互通更加顺畅有序、科技创新动力更足、对外开放更加积极主动,打造出大湾区的“立体竞争力”。

开放、改革和创新一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基因”底色和发展优势,也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黄寅表示,“未来湾区向‘新’,要求区内的城市进一步协同发展,利用好产业集群优势和国际化资源,对接全球市场。”

在新的全球环境之下,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湾区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对于进一步扩大粤港澳大湾区开放,黄寅认为,应该继续关注制度性开放,鼓励跨境贸易与国家战略结合,同时聚焦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等重点领域。

经济观察网:粤港澳大湾区这几年来的发展中,您体会最深的是什么,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黄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的五年多来,大湾区“9+2”城市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在经济发展、民生建设等多个领域打通了融合互通的第一道关口,持续塑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立体竞争力”。

首先,市场互联互通更加顺畅有序,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等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便利了三地的“硬联通”,政策层面的持续发力则为三地“软联通”打好了基础。2023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大湾区进一步接轨国际规则、提升营商环境和市场一体化水平划定了“时间表”。

其次,科技创新动力更足。大湾区在“产、学、研、资”四个链条方面的互动与合作十分紧密,人才储备也不断夯实,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前大湾区拥有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也在蓬勃发展。

第三,对外开放更加积极主动。粤港澳大湾区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多个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方案先后印发,这其中就包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启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以及加快推进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建设,在要素流动、跨境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

经济观察网:作为国家重点区域战略和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黄寅:开放、改革和创新一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基因”底色和发展优势。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在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已开展了诸多探索和实践,例如粤港澳三地携手打造未来产业创新网络和企业创新土壤,加快催化新质生产力。

在创新要素方面,随着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创新资源的流通也将更加顺畅。未来需要继续探索大湾区的要素跨境流动细则,例如在科研资金、知识产权、数据跨境、特殊人才流动等方面,强化支撑,释放科创潜力。

在创新主体方面,需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科技资源高度集聚,其突出特点是创新生态以企业为主体,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7.5万家。因此需要加大对民营企业重大产品研发的扶持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金融弹药”,并支持民营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和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经济观察网:大湾区的制造产业集群具有鲜明特色,电子信息、电气机械、汽车等产业是湾区的领先产业,大湾区的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哪些特点,如何从加工贸易走向世界制造基地?

黄寅: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大湾区产业集群培育走在前列。在产业领域上,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前三大行业电子信息、电气机械、汽车制造业在企业数量、营收规模等方面均具有领先优势;同时,家具、纺织服装、石化等传统产业也仍保持优势地位,发挥制造业稳定器的作用。在主体上,企业的协同和带动作用比较强,在重点领域形成了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未来大湾区需着力提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含金量”“含智量”以及“含绿量”,从加工贸易走向世界制造基地。包括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在设计、制造、营销、渠道端均打破企业内部的“数据孤岛”模式,实现内外循环与产业生态圈打造;也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制造业优势,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研发设计、工业软件、供应链管理等,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另外,结合零碳建筑、能源转型、循环经济等可持续发展元素,打造低碳示范园区,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帮助湾区智造技术、管理、生产流程更好对标国际标准,拓展在全球供应链的布局。

经济观察网:金融如何更好地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黄寅:未来重点方向之一是继续加强粤港澳之间的金融合作,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跨境理财业务、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创新,便利跨境资金流动,以支持区域内企业和项目的融资需求。

其次,深化港交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之间的合作,推动大湾区内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提升市场流动性和融资便利性。

此外,大湾区拥有众多金融机构,在区域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服务网络,应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利用区块链、大数据、数字货币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覆盖面,为中小企业以及个人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最后,随着技术发展与产业调整,新兴技术人才、数据合规人才、金融人才的需求也持续提升。大湾区应重点加强“科技+金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促进专业人才流动和专业水平提升,为大湾区金融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经济观察网:当前,湾区发展还面临哪些考验?

黄寅:相较其他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面临“一国两制三法域”的挑战。近年来随着三地合作不断深入,要素跨境、营商环境、民生融合、重大平台建设等领域衔接已取得了不少突破。近期,深中通道也正式通车,显著提升了交通便捷度,推动各城市间的深度融合,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再次提速。

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纵深推进,需继续通过横琴、前海、南沙、河套这几方改革试验田,丰富跨境协同模式,破除制度性行政性壁垒,共建“湾区”标准和一体化市场,有三个领域的发展值得期待。

一是跨境政策的创新和协同,包括税收政策、人才流动政策、企业注册和管理政策、跨境数据流通等,从而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并推动市场一体化;二是产业链和供应链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标准统一、生产协同等方式,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内更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协同;三,除了路、桥、隧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还应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间的数字互联互通,推进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系统的落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管理。

经济观察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发挥了外贸动力源的重要作用。其中,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优势突出,2023年大湾区内地9市出口了中国近五成的家用电器、近八成的3D打印机和超过九成的无人驾驶航空器。在新的全球环境之下,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支持跨境贸易和业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黄寅:粤港澳大湾区是连接中国内地与海外市场最重要的门户之一,交通网络发达、跨境物流高效便捷。同时作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大湾区产业基础较好,外向度高,为了更好地应对国际变化,未来应从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支持跨境贸易和业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是应继续关注制度性开放,结合产业资源优势,创新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的模式。同时继续完善通关、税收、外汇等政策,创新监管模式和数据共享的方式,为跨境贸易提供更多便利化服务;二是鼓励跨境贸易与国家战略结合,支持企业、行业组织积极参与“丝路电商”,共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三是聚焦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等重点领域,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深化改革,培育外贸新的增长点,优化外贸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