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强调,希望云南“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赴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指出,“云南生态地位重要,有自己的优势,关键是要履行好保护的职责。”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云南探索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云南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扣“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坚定不移走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云岭大地上,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画卷不断铺展,生态优势正持续转化为产业优势。2023年,云南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
保护为先,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多样但脆弱,是云南生态环境的特点。
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植物中的大熊猫”华盖木,引人驻足。作为我国特有的、世界广为关注的极度濒危物种,华盖木最初被发现时,野外仅找到6株。
抢救性保护让华盖木重获新生:2013年,由西畴县引种到昆明植物园的华盖木历经30年生长发育首次开花,标志着迁地保护成功;纳入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科研人员攻克组织培养快繁技术,高可达40余米的大树,被装进了十几厘米的瓶子,实现“一生三”“三生九”;上万株人工繁育的华盖木,回归广袤的滇东南大山……
不仅是华盖木,银缕梅、连香树、滇桐等一大批珍稀濒危植物也得到有效保护。正如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杨静所说,“园内每一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开花结实,都意味着又有一种植物摆脱了灭绝风险。”
率先提出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理念,抢救性保护极小种群植物,成为云南守护好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和优质的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缩影。
构筑“三屏两带六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35万平方公里,建立各类型自然保护地366处,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云南以高标准严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白鹭栖古树,群鱼曳碧湖。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经弥茨河入湖口湿地净化,农田退水中七成的氮磷被湿地“吸收”。
“从水果莲子到海菜花,我们在湿地推广种植兼具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水生植物。”洱源县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杨春冰介绍,洱海流域的产业发展,生态是首要考虑。
一江清水出云南,长江上游重要一级支流赤水河在云南的出境断面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
山水被守护,生物也得到呵护。珍稀鱼类繁育研究工作,对鱼类种群数量的恢复、群落结构的改善以及水生生态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突破人工繁殖技术,开展增殖放流,被称为“滇池古董”的滇池金线鲃重新游回滇池,建立稳定种群,云南濒危“土著鱼”实现从保护到可持续利用的突破;落实十年禁渔,开展水生态修复,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长江鲟再现云南水富段。
在云南,还有亚洲象北上南归的温暖之旅,有高黎贡山猿啼鸟鸣的自然之音,有收集保存各类野生生物种质资源2万余种30余万份、其中野生植物种子1.1万多种9.4万多份的“种子银行”……云南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更加动人。
如今,持之以恒守护绿水青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万余名护林员参与高黎贡山巡护,86支高黎贡山保护队穿梭于崇山密林,数万村民在生态产业发展中走上增收路;30多年寒来暑往,昆明市西山区“巾帼打捞队”队长李云丽用实际行动保护滇池,在她眼中,这是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多出一份力。
驰而不息,云南交出亮眼的生态保护答卷:全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森林覆盖率55.25%,林木植被碳储量达11.7亿吨,占全国10.9%。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丁鲲表示,云南坚持保护优先、系统修复、科学治理、有效利用,坚决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转型为要,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不赚带污染的钱、不要带污染的项目,云南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步入安宁市中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机器轰鸣。单是污水处理和回用设施,就投入了6.2亿元。
“花这笔钱,值!”云南石化有限公司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副主任包永新说,循环用水后,不但园区水清草绿,炼油厂每年还能减少取水330万吨。全厂加热炉以天然气为燃料,全过程采用脱硫、脱氮等技术。“这里提高1%的能源利用效能,每天就能节约1.2万立方米的天然气,足够120户人家用一年!”包永新说。
云南石化有限公司所在的安宁产业园区,重点打造绿色石化、冶金、新能源电池三大千亿元级主导产业。园区内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占比超90%,成为云南省首批创建的“零碳园区”之一。“我们持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云南安宁产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李少康说。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新的增长点,云南建设因地制宜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边做“加法”,绿色铝、硅光伏和新能源电池产业,从零起步、由弱到强;一边做“减法”,持续降碳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一加一减之间,绿色动能蓄势聚力。
向“新”而行,能源低碳转型助力可持续发展。今年7月初,随着澜沧江上游托巴水电站3号机组投入运行,云南省电源装机容量达1.44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90%。2023年,云南光伏和风电的装机均超过火电装机,成为云南省的第二、第三大电源,绿色低碳成为当地能源结构的突出优势。
以“质”致远,特色产业优化升级。在昆明市呈贡区斗南花市,花农杨涛早早卖完了一天的花。用上了水肥一体化设施和全天候监测的物联网设备,杨涛的鞋上不再沾泥巴。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供货和销售模式、完善的冷链物流,让千里之外的消费者48小时内就能收到从植株上新鲜切取的花束。“好花有好价,种花也要‘现代化’。”杨涛说。如今,“一朵花”赋能“一条链”“一座城”,“花十条”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云南鲜切花产业建成辐射全国、面向亚洲的花卉交易市场和流通体系,鲜切花年产量达180亿枝,日均供货量687万枝,鲜切花产销量连续28年稳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