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技术分享网 > 游戏 > 新闻 >

扎根雪域高原 奋斗书写新篇

导读:

扎根雪域高原 奋斗书写新篇

扎根雪域高原 奋斗书写新篇

  在西藏那曲市班戈县中石化小学,学生手拿营养餐等待放学。
  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摄

扎根雪域高原 奋斗书写新篇

  西藏林芝市嘎拉村的桃花吸引游客前来观花赏景。
  本报记者 徐驭尧摄

扎根雪域高原 奋斗书写新篇

  西藏日喀则市岗巴县援藏干部帮助村民清除青稞田间的杂草。
  赵启瑞摄(人民视觉)

扎根雪域高原 奋斗书写新篇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莫绪明在西藏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为儿童体检。
  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摄

扎根雪域高原 奋斗书写新篇

  巍峨的念青唐古拉山与壮美的纳木错相映成景。
  孙志芳摄(影像中国)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对口支援西藏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1994年以来,先后有10批近1.2万名援藏干部人才奋战在高原各地。从经济援藏、产业援藏、科技援藏、就业援藏、扶贫援藏等,到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从给资金、建项目的“输血式”帮扶,到产业培育、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的“造血式”帮扶……他们扎根雪域高原,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挥洒智慧与汗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使命与担当。

  在全国对口援藏30周年之际,本版推出特别策划,讲述援藏干部人才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故事,感受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屋脊创造的人类发展奇迹。

  ——编  者

  

  桃花盛开游客来

  本报记者  徐驭尧

  “每年桃花节,村里许多游客说话都带着浓浓的广东口音。我们作为土生土长的嘎拉村人,听着分外亲切!”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村委会副主任尼玛多吉说。

  嘎拉村,这个位于318国道旁的小村落,每到春天都会迎来最热闹的时刻。漫山遍野的桃花灿若云霞,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徜徉其间。其中,来自广东的游客占了相当比例。

  桃花村的名声越来越响,离不开来自广东的援藏干部人才的大力推广。“通过地铁专列等旅游推介方式,我们积极拓展客源市场,走生态旅游发展道路,两地交往交流交融日趋紧密。”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综合办主任,林芝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局长谭勇说。

  “我们桃花源景区总面积是278亩,有1253株野桃树。今年桃花节,全村的旅游收入有360多万元。”尼玛多吉介绍。

  林芝桃树都是野生树种,结出的桃子不能食用。回想当年,不少村民琢磨着把树劈了当柴烧。

  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不同意:“树砍倒容易,再长出来就难了。”如何盘活这些桃树?那时,城区的郊野旅游兴起,村民们抓住机遇,搭建帐篷、架设景观、组织各类文艺表演吸引游客,林芝桃花节的雏形由此而生。

  为了帮助村里发展旅游,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时任巴宜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孙世宏多次带着区里有关部门同志深入嘎拉村调研,提出“整合资源、村景合一、整村推进”的发展思路。随后,巴宜区累计筹措援藏资金600万元、林芝市旅游以奖代补资金100万元、巴宜区财政资金160万元,保护嘎拉村的野山桃树、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施工时正好赶上林芝的冬天,嘎拉村村民给施工队员送来热气腾腾的酥油茶,让队员们心里暖融融的。半年过去,村里铺上硬化路、建起停车场,村容村貌大幅改善,嘎拉村成了名副其实的“桃花源”。

  2015年春天,嘎拉村迎来了全新的桃花节,“桃花村”的名声不胫而走。第二年,嘎拉村桃花节旅游收入就突破100万元。越来越多的游客远道而来,只为一睹桃花盛景。

  一座村庄,连接起相隔数千公里的广东和西藏。“咱们和广东的情谊,就像江水一样绵绵不绝。”尼玛多吉感慨。

  【延伸阅读】

  近年来,西藏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在中央支持下着力推动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文化旅游节、山南雅砻文化旅游节、林芝桃花节等成为响亮的旅游品牌。2012年至2022年,年接待游客从1058.39万人次增加到3002.76万人次,年旅游收入从126.48亿元增加到407.07亿元,增长约2.2倍。

  

  小小驿站暖人心

  本报记者  琼达卓嘎

  西藏拉萨市城关区鲁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几名老人坐在落地窗前惬意聊天。近100平方米的崭新大厅里,阅读区、就餐休息区、儿童娱乐区等一应俱全。

  有时候,附近学校的家长来不及接孩子,小朋友就来这里写作业;外地游客来这里歇脚,工作人员会提供吸氧、饮水等暖心服务。

  去年,这座北京投资援建的党群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如今已成为社区群众的温暖驿站。“我们提供雨伞、微波炉、缝纫机等免费使用服务。群众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来我们这里寻求帮助。”鲁固社区居委会主任索朗江村说,依托这个平台,社区推动形成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居民真切感受到基层治理的温度。

  北京援藏干部,城关区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区长李峥还记得,援建前,有一部分党群服务中心不但设施陈旧,而且远离群众日常活动空间,办事不方便。

  2023年起,北京持续投入援藏资金750万元,完成了辖区内62个党群服务中心的改造和建设。新的党群服务中心干净整洁,都选址在群众活动密集的区域,力求最大程度吸引往来党员和群众。

  如今,许多党群服务中心已经成为周边党员和群众活动的中心,并依托独特空间优势开展活动——靠近学校的,为接送孩子的家长提供临时服务;靠近工程项目的,为拉萨务工人员提供休息空间。

  “不但要建起来,更要用起来。”北京援藏干部、拉萨市城关区发改委副主任邓巍说,城关区组织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到北京学习服务管理,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同时,引进北京建设社工体系的经验,完成了城关区78个村(社区)社工体系的初步搭建。去年,拉萨市城关区累计招聘了超过900名社工,充实到基层治理一线,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工作,了解居民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西藏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这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双方干部的持续努力下,本地社会治理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拉萨市城关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团飞说。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