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技术分享网 > 游戏 > 新闻 >

方江山|紧紧围绕核心标志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导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重要论断,深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特征和衡量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紧紧围绕核心标志,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刻理解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和外延,从技术创新与应用程度、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组织形态和管理方法、市场适应性与灵活性、经济增长模式等方面理解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要把握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选择,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主要包括技术进步、创新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扎实推进制度创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具体来看,一是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二是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三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四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全要素生产率 科技创新 资源配置效率

引言

生产力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坚实支撑,其每一次飞跃始终伴随着核心技术的突破性创新和创造性应用。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断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进行与时俱进的优化组合、完善拓展,进而不断激发发展新动能、积累发展新优势,是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长河的一个基本点,是人类创造实践的一个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入阐释,深刻指出:“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指明了新发展阶段激发新动能的决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特征和衡量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紧紧围绕核心标志,坚持从实际出发,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应着力把握好三个方面。

深刻理解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和外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是党的代表大会文件中首次出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通常用“索洛余值”度量。在分析1909年~1949年美国经济增长时,罗伯特·M.索洛发现在这40年中,美国的人均产出增加了一倍,其中只有约12.5%归因于资本积累,其余部分则归因为技术进步。索洛的研究,使工业国家意识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此后,不少经济学家围绕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理论观点。有经济学家认为,余值不仅包含技术进步,还包括与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无关的任何其他因素,比如资源配置、管理创新、知识积累、生产方式改进等。这一观点逐渐占据主流。因此,2018年版《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全要素生产率定义为:全要素生产率是产出中投入要素不能解释的部分。

目前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创新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等多个方面,是传统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和资本)之外,其他所有影响产出效率的因素的综合体现。

从内涵看,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成本降低,或者在相同成本下能够生产更多产品。它不仅仅关注单一要素的效率提升,而是追求整体效率优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通常与技术进步紧密相关,但也包括了组织创新、优化的生产过程、更好的资源配置、改善的管理实践等因素。

从外延看,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通过技术进步、规模经济、教育培训、制度改革等多种途径实现,因此其外延涵盖了从微观企业管理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各个层面。在宏观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可以反映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生产能力的提高;在微观层面,则体现为企业或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也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

传统生产力主要通过物质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力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产量。而新质生产力则更注重于通过技术进步、知识创新和配置效率提升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看,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技术创新与应用程度。传统生产力主要依赖于物质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力的投入,而新质生产力则强调通过技术创新、信息化、自动化等手段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同时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环境的影响。新质生产力最显著的特征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它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生产要素投入,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为生产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可能。

二是生产要素组合方式。传统生产力侧重于物质资源如土地、原材料和能源的大量消耗,而新质生产力追求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创新配置,注重知识和信息的作用,强调人力资本和创意的重要性。新质生产力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生产和经营方式,实现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组织形态和管理方法。传统生产力多采用垂直一体化的生产组织方式,管理层级较为固定;新质生产力倾向于网络化、平台化的协作模式,管理更为扁平化、去中心化。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管理创新同样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企业能够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从而增强竞争力。

四是市场适应性与灵活性。传统生产力在市场变化面前反应较慢,调整生产策略不够灵活;而新质生产力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实现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延伸。新质生产力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其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调整生产策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它也能够适应新技术、新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